一、学院概况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始建于1946年,经过7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和重要基地之一。
全院教职工195人,专职教师148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82人;聘任了赵俊屹、陈新、马祖长等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现有在读本科生2924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60人。
在教学方面,学院设有“四系二中心”: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工与电子技术系、电气与自动化系(宣城校区)、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在科研方面,学院推行团队化科研,鼓励组建团队,一定规模后成立研究所。目前已有10余个研究团队,已成立能源研究所、电磁能(高压)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智能测控与装备研究所、光伏技术研究所、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先进控制技术研究所等。
研究经费方面,学院近三年的经费每年都超过6000万(其中一半以上是纵向项目),2023年到账经费破亿,名列全校第一。此外,十三五以来,学院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8项、其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余项,省级重大、重点项目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电源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近30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
二、学科设置
拥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国家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含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控制工程等六个二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3个二级学科)以及能源动力、电子信息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1、重点学科与专业
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省级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本科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
2、博士点/博士后
一级学科博士点: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电气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控制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3、硕士点
学术学位硕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专业学位硕士点:能源动力、电子信息。
三、科研基地与平台
目前,学院拥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7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4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平台的提升,为学院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国家级平台:
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能源雷电灾害监测预警与安全防护重点实验室
国家能源光储变流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发改委)
“111引智基地”: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
省级重点实验室:
功率半导体封装与可靠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新能源利用与节能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飞机雷电防护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强电磁环境防护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工业节能工程实验室
高压电气设备智能运检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
高可靠配电技术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安徽省变频电机及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2011协同创新中心
四、知名专家
在电气工程与能源研究领域学院已聘请刘广一、Leo Lorenz和Udaya K. Madawala为顾问教授,王军、赵俊屹、陈新、马祖长等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领航电气各团队迅速发展;自动化等领域也引入柴天佑院士等专家带队发力。上述专家与学院各研究团队及教师们密切互动,指导、引领和帮助科研团队和青年教师的发展。
五、个人成长与团队
1、个人成长措施
与青年人共商科研成长规划路线:组织以院士为首的专家团队,为科研选题、实践、目标等提供咨询和帮助,为发展争取各类资源(包括平台、项目、咨询专家等),目的是让青年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好的成绩、尽可能快的实现既定目标。
为青年人尽快掌握教学技能:学院为每一位新进青年教师安排同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进行一对一教学引导。让青年教师以最短的时间适应教学+科研的工作模式。
为青年人提供管理实践机会:倡导年轻化的学科-系-教研室、研究所管理模式,专门设置学科秘书、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等管理岗位职务,为青年人提供实践先进管理理念的机会。
2、团队发展案例
2017年学术顾问组建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团队,两年多时间形成了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博士后3人的研究团队,成立电磁能技术与应用研究所,围绕雷电、电磁与设备、电磁与材料、电磁与测试等方向,先后承担了国重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累计经费约2800万。建设的高压实验大厅及配套系列实验室即将投用,同时正布局等离子体应用、电磁-生物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
六、发展机遇
学院负责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省能源实验室)四大研究中心之一智慧电力电网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能源研究院是一个省属创新机制体制的新型研发机构,对标能源国家实验室建设要求,研究院将集聚各方资源,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把研究院建成世界一流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综合研究基地。
智慧电力电网研究中心将以能源电力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部署指挥多能源电力系统、先进电力变换、储能系统、能源设备设施安全四大研究方向,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研究平台、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
根据省委省政府批复规划,未来五年研究院将获37.6亿元投入,其中用于智慧电力电网中心建设约8.122亿元。到2025年,智慧电力电网中心希望建成拥有一支200人专兼职高技术人才、500名研究生规模的创新团队,初步建成智慧电力系统、先进电力变换、储能系统、能源设备设施安全四大研究平台。
结合能源研究院建设和学院学科发展规划,学院近期重点建设以下三个研究平台:
1、电力电子器件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
围绕着智慧电力电网中的基础电工材料、器件,以适应高温、高频、高压、强辐射环境应用为目标,突破制约下一代功率器件性能的集成封装技术以及可靠性瓶颈。已投入1000万建设电力电子器件可靠性试验平台,将进一步投入约5000万建设电力电子封装相关研究平台,目标是建成国内外最高端的功率半导体研发测试平台。联合能源研究院、中电科43所以及功率半导体企业,形成一支100人左右的跨学科综合研发团队。
2、电磁(能)科学与应用实验室(高电压实验室)
依托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二级学科,拓展传统高压研究领域,建设飞机雷电试验大装置(已获相关部门批准投入巨资建设国际最高电压等级室内雷电试验研究系统),1-2年以电磁(雷电)科学与技术应用为核心建成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围绕雷电-电磁、电磁-材料、电磁-测试、电磁-生物、电磁-等离子体等开展研究,目标是建成国家级研究基地。
3、机器人实验室
依托自动化学科、电机二级学科点,建设机器人实验室,以高端机器人用高性能电机为基础,视觉图形图像、智能定位、智能识别与智能控制为特色,4-5年时间形成高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与关键技术研究的第一梯队。
七、招聘学科及条件
1、招聘学科
(1)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电气控制技术等传统专业方向;以电、磁为基础的相关新兴研究方向(包括电磁-生物、磁体与超导、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应用等)。
(2)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传统专业方向;以人工智能、图形图像、大数据为特点的新兴研究方向。
2、招聘岗位
详细岗位介绍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3、招聘条件
(1)爱岗敬业、勤奋踏实,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2)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应届博士、博士后。
(3)本学科领域取得较高学术造诣并有一定影响的高层次人员(高校副教授及其以上职务人员;知名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研究人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4)有目标、有想法
学院推崇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专业,只要与新能源(以电为核心)及应用相关,与控制相关,与电磁相关。
4、联系方式
联系人:邵老师
邮箱:SEEA_HFUT@126.com(邮件主题:应聘+姓名)
电话/传真:13520250297
通信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193号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
邮编:230009